※心靈哲學作業備份,寫得挺幼稚的。
目錄
一、前言-何謂傳統心物問題?... 1
二、面對傳統心物問題的四條路線... 3
三、唯心論是最合理的思考路線... 6
1. 理由一:只有「我」知道的世界
2.理由二:心靈的力量強過物質的侷限
3.理由三:由證明靈魂存在推導唯心論的合理性
四、結論... 10
五、參考資料... 11
一、前言-何謂傳統心物問題?
當我們談論到心,最先想到的通常不是人體器官的「心臟」部位,而是一個讓人或悲或喜,或苦或樂,讓人期盼、失落、煎熬、困惑……在我們裡面名為「心靈」的存在。
心是什麼?心在哪裡?這是談論心時難以逃避的兩個難題。在古代,人們認為心等同靈魂──這從「心靈」一詞或許可以略窺一二──是一種在肉體死後仍會留下的存在,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同。因此世界上的一切被一分為二:肉體與靈魂、物質與非物質、物與心。這種說法被稱作「心物二元論」,也可稱做「身心二元論」。
到了中世紀,笛卡兒將這種說法統整為兩個重點:
(A)心是非物質的實體,而物是物質實體。
(B)心物之間有交互作用。
這便是「笛卡兒二元論」。
讓我們先解釋一下笛卡兒的主張中幾個詞彙的意義。物質(matter)一般而言指的是靜止質量不為零的東西,也常泛稱所有組成可觀測物體的成份[1];實體(entity)是指有可區別性且獨立存在的某種事物,但它不需要是物質上的存在。[2] 釋清辭義後,可以更了解笛卡兒在主張什麼。
他認為心靈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能思想、能感受,最重要的是能與肉體相互影響。例如受傷了會感覺到疼、害怕時會發抖、肚子餓時會想吃東西,胃裡空空時會肚子餓。
他認為心不具有空間性,而物卻有之。舉例來說,一個人可以測量體重和身長,但經過許多實驗,也無法找到靈魂的位置;反之而言,物不具備心的思想能力,在笛卡爾的理論中,心與物可以說是擁有著一種互補、一種連動性,只要誰缺少了誰,都將不再完整。
但一個問題挑戰了心與物深刻的連結──試想,既然心物是不同實體,該如何進行交互作用?
根據笛卡兒的說法,心與物是實體存在,兩者互相產生影響。但韓國哲學家金在權提出的空間接近論證認為,任何交互作用,都必須在時空相近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例如在球場上擊出的一發高飛球,碰巧打中天空中的小鳥。鳥必須在此時、此地正好飛過球場上空,若球飛上天的時候鳥兒卻在別的地方,球在怎麼強勁也打不中;若球打出去過了十五分鐘鳥兒才悠悠哉哉地飛過來,也無法完成「球與鳥的交互作用」,因為時空不同。
而不存在時空性的心,該怎麼和物質交互影響呢?擁戴笛卡兒二元論的人們就像陡然撞上一堵高牆般,被阻擋在這個問題之前——這便是傳統心物問題。
二、面對傳統心物問題的四條路線
心物二元論的歷史悠遠,它泛指所有將人分為心靈和肉身的論點,東西方的民間信仰都存在心物二元的思想。如基督教認為人死後將以靈魂的型態接受審判,並到達天堂或地獄;佛教相信輪迴轉世;道教主張人死後成為鬼魂,必須經過儀式安撫才能升天。這些思想從來都是存在人們的生活中,直到十六世紀的笛卡兒,才提出較完整的論述來主張心物二元論:
(A)心是非物質的實體,而物是物質實體。
(B)心物之間有交互作用。
但笛卡兒的理論卻遭傳統心物問題挑戰──心與物如何進行交互作用?詳細一點來說,笛卡兒探討心與物關係的起點是從「我思故我在」開始的,這句常被誤解、誤用,讓普羅大眾以為笛卡兒要大家多多思考的名句,事實上指的是一種將懷疑當作工具的驗證方法。
我們可以懷疑世界上一切物質的真偽性——倘若眼前的一切只是場夢境呢?假使這世界只是個愛開玩笑的惡魔創造出來欺騙我的呢?——但一切都被懷疑後,唯一無法懷疑的,只剩下「我正在懷疑」這件事;換句話說,我可以懷疑一切,卻無法懷疑「懷疑一切」的懷疑作用本身,而要進行懷疑,則「我」必須存在。這種說法近似於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到「設若我被欺騙,我亦必須存在」(Si fallor,sum)。[3]
在確認「我」這個「自我意識」存在後,仍無法肯定外在的「物」是否存在。於是笛卡兒用了相當迂迴的方式,先以因果論證肯定神(God)存在,且因為神為至高至善,絕對不會欺騙我們,因此間接肯定了物的存在——在這個論證中,神扮演著一個方便的工具、設施,在證明物存在後又被束之高閣——我們若把上述的說法圖像化,便會得到一個三角形的關係圖:心與神之間,物與神之間都有交互關聯,但心與物之間卻沒有真正的交流,是故便產生了開頭的問題:心與物如何進行交互作用?
要在笛卡兒二元論的前題下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說明「不同物質該如何進行交互作用」,而笛卡兒表示心與物是在松果體進行作用,但他的這種想法僅憑藉「松果體是人腦的正中央」如此薄弱、顯然難以成立的理由。況且他也沒也解釋道心與物是如何交互作用。
因此,為解決傳統心物問題,對心靈與物質的討論出現下列數種不同的方向。
其一是平行二元論,也可稱為心物平行論。較知名的平行二元論者有赫林克斯、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茨。這個理論同樣支持心與物為不同實體,且心是非物質的實體,而物是物質實體;但與笛卡兒二元論截然不同的是,平行二元論否認心物間有交互作用。
(A)心是非物質的實體,而物是物質實體。
(B)心物之間沒有交互作用。
平行二元論主張,心靈和身體的所有關係都只是巧合,諸如挨打了會感到痛、受凍會感到冷,全都只是碰巧,事實上挨打與疼痛之間毫無關係。平行二元論的論證如下:
(1) 心物是不同實體。
(2) 不同實體不可能有交互作用。
(3) 所以,心物沒有交互作用。
舉個例子會比較容易理解這個理論:有兩個放在一起的時鐘A與B。A鐘從一時走到三時,B鐘也一分不差地與A鐘同時從一時走到三時。但我們並不會以為「因為A鐘影響了B鐘,才會讓兩鐘出現相同的現象」,也不會以為「B鐘是隨著A鐘而運動,若停止A鐘,B鐘也會停止轉動」。而身與心的關係,就如同A、B兩鐘,並無任何因果關係。人只是在挨打的一瞬間碰巧出現痛的感覺,但這種痛感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任何時刻。
心物平行論的說法被許多人斥為荒謬,但這確實是解決傳統心物問題的方向之一。既然無法回答,就取消心物間有交互作用的論述,避開「心與物是如何進行交互作用」的問題。
其二的唯心論和其三的唯物論解決傳統心物問題而採取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均為取消「心與物為不同實體」的觀點,改支持唯有心存在、或唯有物存在。
唯心論認為只有心是真實存在,心能體察物質,物質是心靈創造出來的。我們所感知的一切物質世界事實上全都只在我們的的心中,秉持精神和心靈才是根本的存在。
唯心論的觀點延伸出不少有趣的想法,如「因為事物是由我心感知,所以只有我知道事物的真實模樣」──因為是由不同心靈感知,所以我看到的藍色和另一人看到的藍色不會是同樣的顏色──再延伸下去,如果沒有一個心靈來感知物質,那物質是否就不存在呢?舉例而言,在無人森林倒下的樹,會發出聲音嗎?因為沒有任何人聽到樹倒地的聲響,對唯心論者而言,不受心靈感知的物質是不存在的。
唯物論正好與唯心論相反,唯物論者主張世界上只有物質存在,心靈的感受不過是肉體的大腦和神經在作用罷了。這麼說起來,人就像台機器,經由電流傳送神經訊號、或激素分泌等等產生所有感覺、想法、思考,似乎只要有足夠的技術能在「人體機器」做調整,就能顛覆我們的心靈。但,大腦是如何製造意識的呢?這是唯物論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也被稱作新心物問題。
心物二元論從心物兩不同實體如何進行交互作用著手;心物平行論摒棄了心與物存在交互關係的想法;唯心論認為一切為心造;唯物論主張大腦製造了心靈意識──四種對於心靈的解釋,各由不同方向試圖解決傳統心物問題,也因而出現各派別的擁戴者,試圖找出有力的證據來支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理論。而這場關於心與物的爭論,似乎短時間內還無法確立絕對的答案,只能相互較勁以證據的合理性了。
三、唯心論是最合理的思考路線
1.理由一:只有「我」知道的世界
我支持唯心論,這個理論主張一切由心造,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被心靈感知,所以才會存在的
會支持唯心論的原因是:我認為唯心論符合我們的思考直覺。
十八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喬治‧巴克萊說過:「存在即是被知覺。」這句話就如他的字面意義,指出事物的存在必須能被知覺到,才有其存在意義;反過來說,如果事物無法被知覺,則不具有任何意義,也不可能存在。[4]就像我們幻想出一個「魔鬼」,卻沒有任何對於「魔鬼」的相關經驗,也沒有任何辦法能察覺「魔鬼」的存在,那麼「魔鬼」的存在便空無所指。
同樣的,當我們看到眼前的桌椅文具,那桌椅文具便是存在的;但如果我們沒辦法察覺桌椅文具,那它們對我們就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法說它們存在。
照巴克萊說明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只能被主觀認知,獨屬個人的心靈只有自我才能了解,我們只能憑「感同身受」和「將心比心」去推測別人的心,這樣看來心靈有一種封閉性,如果不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就無法了解外在的事物。
也因此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別人感受到的是否與自己相同。
逆反感質問題可以支持上述說法。逆反感質的問題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所提出,假使有甲、乙兩人,設兩人對紅綠兩色的感知如下:
(1)甲看到紅色事物時,會看到紅色;看到綠色事物時,會看到綠色。
(2)乙看到紅色事物時,會看到綠色;看到綠色事物時,會看到紅色。
但因為這樣的感質對調有系統上的一致性,因此甲乙永遠不可能透過語言發現他們看到的事實上是不同的顏色。只不過他們同樣的詞彙來稱呼罷了——他們倆永遠不會知道對方眼中的不同。
換句話說,乙看到的紅色並不存在甲的世界裡,乙的紅色是獨屬於乙的紅,當乙不存在,這抹顏色也不存在了。推展開來可以這麼說:這世界僅僅存在於乙的心中。
2.理由二:心靈的力量強過物質的侷限
我們常說:「心是一切的主宰。」、「心念能改變世界。」但很多時候這些話是被當成一種勵志小語。但是想,如果心靈的力量足夠強大,是否真能突破物質的侷限?以下我將舉出數個實例,進而證明心靈能夠統攝物質的唯心論。
在許多神話故事中,都出現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現象,例如力拔山河、長期不吃不喝等。聖經中也有耶穌基督和先知摩西禁食四十天、只以水維生的例子。但我們總把這些紀錄當作古人的誇大或迷信。
到了現代,各種先進的儀器和觀測用具備發明出來,竟還是有人能在監控下長期禁食,卻沒有一點虛弱。這樣的人出現在印度,他是一位八十歲的瑜珈大師,普拉德.賈尼(Prahlad Jani)。他聲稱自己在過去的六十八年中,完全不吃不喝,也從未排泄排遺。他在印度西部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一家醫院接受兩周的觀察,過程中有三十位醫生和二十四小時的監視錄影器與網路電視監控。醫生當時發現,儘管體重略降,雅尼身體健康無異常;膀胱有尿液形成,不過後來又被重新吸收。觀察結束後,印度「生理暨相關科學國防研究所」(Defence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nd Allied Sciences,DIPAS)主任伊拉瓦扎哈根(G. Ilavazahagan)聲明:「觀察期間,賈尼與任何液體的唯一接觸,是在漱口和洗澡時候。」,神經科醫師夏哈(Sudhir Shah)告訴媒體說:「我們仍然不知道他是如何生存,這是什麼現象,仍是謎。」
而賈尼本人宣稱,他可以靠著冥想,就能從「女神」那而收到營養。
根據紀錄,人可以五十天不吃東西也不會死,卻無法不飲水而活過三天。最常絕食紀錄創在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遭英國羈押的科克市長麥克史威尼(Terence MacSwiney),絕食抗議74天後死去。[5]
第二個例子是肉身不腐。根據佛教的說法,修行到一定境界就會實現圓寂之後肉身不壞。在中國有唐朝高僧六祖慧能,經過一千兩百年,沒有經過任何防腐手續,其體內器官卻保持完整,目前供奉在廣東韶關的南化寺;在台灣有慈航法師,死後肉身不腐,成為台灣第一位肉身菩薩。[6]
由上述案例可知,當人能完全掌控強大的心靈力量,就能掌控物質,超越物質本有的侷限。
3.理由三:由證明靈魂存在推導唯心論的合理性
支持唯心論的人很多都支持靈魂輪迴,這同樣是個支持唯心論並反駁唯物論的理由。過程如下:
(1)靈魂輪迴為真。
(2)心靈實體存在。
(3)物質實體不須存在。
(4)則,唯心論成立。
從古到今有許多可佐證靈魂輪迴的前世記憶——擁有前世記憶的可以清楚描述他上一世居住的地點、周遭的人事物,和今世從未有過的經歷——而以下提出三個證據:前世記憶、催眠療法和瀕死經驗,以證明靈魂輪迴的合理性。
國際知名的輪迴研究專家伊恩•史蒂文森博士窮極一生蒐集了三千多個前世記憶的孩童個案,並依著孩童敘述的前世記憶追尋相符的人事物,吉姆.塔克博士繼承了他的研究,希望能進一步證明輪迴的存在。
再者是藉催眠治療回想起前世記憶。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布萊恩.魏斯所著的《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中寫到一個受恐懼症所苦的女子,經過傳統治療卻毫無成藥,最後經由催眠回憶前世,發現前世與今生的關聯和影響,最後終於得到治癒。
如果照唯物論說的,心靈只不過是大腦和神經製造出的一種感覺,根本難以解釋為什麼會有前世記憶存在。在許許多多前世記憶的個案中,某人有著素昧平生者的記憶,經過驗證竟也有不少相符之處,但這兩人的大腦卻不可能相同。這可以駁斥唯物論中,心靈是由大腦和神經創造的說法,並且我們可說,顯然在大腦運作外,還有某種東西存在著,負責記憶和感知——那或許便是心靈。
最後是瀕死經驗,瀕死經驗是指人在接近死亡時所經歷到的依些特殊現象,有些人感覺自己飄浮到空中,並看見自己躺在手術台上的身體;有些人會看到神佛抑或天堂,甚至與之對話;有些人會快速回顧自己的一生,就如同看一場以自己為主角的電影;有些人會看到光、隧道和各種美景;也有些人會看到已逝的親人。
擁有瀕死經驗的人非常多,根據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在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一年的美國,有將近百分之十五的人,也就是說約有八百萬美國人有過至少一次的瀕死經驗。這個數字相當有可能被低估,因為有相關經驗的人可能礙於宗教立場或認為這是超自然現象等理由不願和人討論。[7]也因為人數如此驚人,瀕死經驗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縱使有些人試圖用科學的說法解釋瀕死經驗——例如,瀕死經驗是由於角腦受損導致的一種幻象。但若要以角腦受損導致瀕死現象來解釋,那麼,美國八百萬擁有瀕死經驗的人都角腦受損了嗎?還有,為什麼角腦受損會導致這樣的「幻象」呢?——但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套完整解釋大量出現的瀕死經驗案例。。
由瀕死經驗來看,人在肉體死亡後,仍會有某些東西留存下來——大多數人稱此物為靈魂——帶著我們的記憶、感覺、心情……並非由大腦和神經主導所有。
由此可知,在肉體之外,還存在一個自主的心靈。
但其實肉體也不存在,換個說法,包括物質的所有物質都是由心靈所創造出來的。
只因為心靈時時知覺到肉體,才會有肉體恆定存在的錯覺。試想,在夢中,在行動的只有心靈意識,但很多人在夢裡受傷了竟會感覺到痛,有悲有喜、有各種經歷──當我們離開夢境時,一切又都不存在了。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世界也跟夢一樣,當有天從現實中醒來,一切都會消失殆盡。
四、結論
一開始會選擇唯心論的方向支持,其實是因為我過去總把唯心論當作類似勵志小品的存在,例如說,人不轉心轉、用心能改變世界等等。也可以說我是因為誤解而在情感上支持唯心論的。
後來慢慢了解到唯心論並不是我想的那麼一回事,一開始有些不能接受,畢竟唯心論主張所有一切都是由心靈創造,若心靈不存在,那世界也不存在,這樣的說法著實人困惑。試想,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擁有心靈的生物,有天地球發生大災難,地球上所有心靈都被毀滅,那宇宙還存在嗎?照唯心論的說法,宇宙會在失去心靈感知的瞬間消失。
但後來我在尼采的選修課上,聽到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佛教常說人世如火宅,要速速逃脫,也要住火宅內的眾生逃脫。那為什麼大家都只想著逃,沒人想過把火撲滅呢?」當下我一下子也懵住了,是啊,為什麼呢?後來我想了很久,直到看到唯心論時忽然得出一個答案:失火的、帶給眾生痛苦的是這個世界嗎?不是的,事實上燃火煎熬的是心靈,有著一顆痛苦的心,無論到哪裡都如身處火宅。
要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
這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句單純的勵志小語了。
一切為心造,所以心是怎麼樣,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怎麼樣。
在這篇論文中,我以金在權的空間接近論證質疑笛卡兒心物二元論,引出「心物如何交互作用」的傳統心物問題。再由傳統心物問題開展出四條解決的路——一是讓笛卡兒二元論解決「心物如何交互作用」的問題;二是摒棄笛卡兒二元論中「心物之間有交互作用」的說法,轉為心物平行論;三與四分別為唯心論與唯物論,均為取消「心與物為不同實體」的觀點,改支持唯有心存在、或唯有物存在,以解決傳統心物問題——接著我選擇支持唯心論,並提出三個理由加強唯心論的合理性。
這三個理由分別是「存在即是被知覺」、「心靈力量能統攝物質」與「證明靈魂與輪迴存在進而推導出唯心論」。
故我能做出結論:唯心論是解決傳統心物問題最合理的方向。
五、參考資料
[1]參考維基百科「物質」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A9%E8%B4%A8
[2]參考維基百科「實體」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A6%E9%AB%94
[3]參考傅偉勳《西洋哲學史》P.232。
[4]參考傅偉勳《西洋哲學史》P.296-P.297。
[5]引用改寫自網路新聞「70年不吃不喝的人還在活著?」
[6]參考維基百科「慈航法師」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8B%E6%85%88%E8%88%AA
[7]參考維基百科「瀕死經驗」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0%95%E6%AD%BB%E7%B6%93%E9%A9%97
留言列表